返回

赋役

更多栏目
请输入搜索内容请输入搜索内容
赋役

词典「赋役」详细解释释义

赋役详细解释

【 赋役 fu yi 】

  •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中国 古代,赋初指兵赋。 春秋 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 秦 汉 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 明 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 清 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六韬·盈虚》:“其赋役也甚寡。”《新唐书·食货志二》:“国家赋役之法,曰租、曰调、曰庸。”《清史稿·食货志二》:“ 世祖 入 关 ,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赋役三年。”

  • 分配徭役。

    《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 西川 节度使 高駢 筑 成都 罗城,使僧 景仙 规度,周二十五里,悉召县令庀徒赋役,吏受百钱以上皆死。” 胡三省 注:“赋,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

  • 赋役例子

    【 赋役 fu yi 】

    1、在这一过程中,贡纳、兵役、赋税始终是政府对少数民族征发赋役的主要形式。
    2、 僧尼的奢侈生活吸引了大批好逸恶劳的逃避赋役者,不仅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被地方割据势力所利用,对政权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也构成严重威胁。
    3、 帝国越是走向没落,捐税和赋役就越是增加,官吏就越是无耻地进行掠夺和勒索。
    4、 赋役

    词典最新查询

    联系我们

    不良信息举报 邮箱 mobile 鄂ICP备2022019829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63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