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更多栏目
请输入搜索内容请输入搜索内容
忽

汉语字典「忽」详细解释释义

忽基本解释

【 忽 hū 】



粗心,不注意:忽视。疏忽。忽略。玩忽职守。
迅速,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忽微(极言细微)。微忽其微。

忽详细解释

【 忽 hū 】



【动】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同本义〖neglect〗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好像〖seem〗。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副】
忽然;突然〖suddenly〗
忽逢桃花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形】
急速〖swiftly〗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渺茫;辽远;恍忽〖dim;remote〗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名】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hu〗


忽地
hūde
〖suddenly〗忽然;突然
灯忽地灭了
忽而
hū’ér
〖now…,now…〗
变化迅速,出乎意料
昨天还很热,今天忽而冷起来了
不断交替出现
早晨天上的云霞彩色幻变,忽而红,忽而白,忽而橙或紫
忽忽
hūhū
〖frustratedly;absent-minded〗∶失意貌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time,passinaflash〗∶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
离开杭州,忽忽又是一年
忽略
hūlüè
〖neglect;overlook〗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
一些很有意义的论点被忽略了
忽然
hūrán
〖suddenly〗∶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天气忽然冷了起来
忽闪
hūshǎn
〖glitter〗光亮闪烁的样子
曳光弹忽闪着掠过天空
忽闪
hūshǎn
〖gleam;glisten;glitter〗闪烁;闪亮
除了远星的忽闪,就是漆黑一团
忽哨
hūshào
〖whistle〗即唿哨。撮口作声或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响
齐声打了一个忽哨
忽视
hūshì
〖neglect;ignore;paynoregardto;failtorecognize〗不重视
忽视了学生们的真正需要
忽微
hūwēi
〖trifle;minormatter;pettything;minimal;minuscule〗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十的百万分之一
祸患常积于忽微。——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忽隐忽现
hūyǐn-hūxiàn
〖flicker;suddenlyitappearedanddisappeared〗〖将灭的灯火的〗最后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影子在墙上忽隐忽现
忽悠
hūyōu
〖flicker〗[方言]∶晃悠
不怕秋千忽悠你就玩吧

忽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上】【心字部】 忽; 康熙笔画:8; 页码:页378第34(点击查看原图)【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又姓。明有忽忠,忽明。 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 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 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又叶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又叶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 【說文】从心勿聲。【長箋】亦書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最新字典查询

联系我们

不良信息举报 邮箱 mobile 鄂ICP备2022019829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63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