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请输入搜索内容请输入搜索内容
更多栏目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周邦彦 [宋代]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qiăo,qiāo] jiāo yuán dài guō,xíng lù yŏng,kè qù chē chén mò mò。

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xié yáng yìng shān luò,liăn yú hóng、yóu liàn gū chéng lán jiăo。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líng bō bù ruò,guò duăn tíng、hé yòng sù yuē。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yŏu liú yīng quàn wŏ,[zhòng,chóng] jiĕ xiù ān,huăn yĭn chūn zhuó。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bù jì guī shí zăo mù,shàng mă shuí fú,xĭng mián zhū gé。

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jīng biāo dòng mù,fú cán zuì,rào hóng yào。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tàn xī yuán、yĭ shì huā shēn wú dì,dōng fēng hé shì yòu è?

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rèn,rén] liú guāng guò què,yóu xĭ dòng tiān zì lè。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译文

译文

郊外的原野挨着城郭舒展开去。长路漫漫,客人已乘车离去,留下一溜迷茫的尘烟。一片寂静落寞。夕阳映照着远山徐徐落下,却迟迟不忍收去它那最后一抹的余红,犹如恋恋难舍城楼上那一角栏杆。陪我同去送客的歌妓一路上步态轻盈,这时也感到劳顿,于是来到短亭歇息,不期然竞遇到了我相好的情人,真是有情人何须事前相约。她劝我下马,重解绣鞍,再喝上几杯春酒,她那圆柔悦耳的嗓音、温情体贴的劝说,让我十分舒心。

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红楼里,不是正在短亭里与情人饮酒吗?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是昨晚还是今晨?又是谁扶我上马鞍?我竟然全记不得了。忽然一阵疾风,吹得帘幕飘飞翻动。我带着醉意,急匆匆来到西园,扶起吹倒的芍药,绕着红花长叹,叹我西园已是败花满地,这凶残的东风为何又如此作恶?罢,罢,罢,任凭春光如水般流逝吧,尚可欣喜的是我还有一个洞天福地,还能自得其乐。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注释

注释

1、馀红:指落日斜晖。

2、阑角:城楼上阑杆一角。

3、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4、短亭:古时于城外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供行人休息。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5、素约:先前约定。

6、流莺:即莺。流,形容其声音婉转。比喻女子声音柔软。

7、缓引春酌:慢饮春酒。

8、上马谁扶:李白《鲁中都东楼醉起作》:“昨日东楼醉,还应倒接罱。阿谁扶上马,不省下楼时。”

9、惊飙:狂风。

10、红药:红芍药。

11、西园:曹植《公宴》:“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曹植所言西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此处系用典。

12、洞天:洞中别有天地之意,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地为“洞天”,有王爱山等十大洞天、泰山等三十六洞天之说。此处喻自家小天地。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赏析

赏析

此此记词人送客遇妓醉饮的一段情事。按时间顺序先写郊原送客,次写归途遇妓欢饮,后写醉归惜花抒感。这段看似是写送客情事,实则是写词人政治失意的郁闷。

  上片前三句写郊外的原野,长长的道路伸向远方。行人离去后,词人感到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后两句写孤城和残阳斜照,表达离愁别绪。词人把斜阳比喻成“余红”,相当新颖,并把感情寄托在余红上,说斜阳由于不舍城楼上的一处栏杆,迟迟不肯收敛起最后的一抹余晖。用斜阳对栏杆的不舍,来映衬词人对离去之人的不舍。这样,人与景融为一体,都被浓浓的离愁别绪笼罩着。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描写陪同送行的歌妓。歌妓极力劝酒,词人大醉。

  下片写次日酒醒后的情况。首三句将词人初醒时的睡眼惺忪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已经不太记得昨天的事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的马,头脑里一片恍惚。幸好“惊飙动幕”,一阵狂风吹动来,掀起了窗帏,他的醉意立马被吹散了几分,一下子清醒多了,但并未完全清醒。“扶残醉,绕红药”表达了对春光的深爱之情。只有情深,方才能有下面的“叹”。“东风何事又恶”和上文的“惊飙”二字遥相呼应,结构严谨有序。结句词人暂时抛却烦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聊以自慰。

  全词布局巧妙,章法一曲三折,直叙中有波澜起伏,顺叙中有插叙,令人回味。词作用比兴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动人。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背景

背景

宣和三年(1121)四月,词人自汴京或顺昌府(今安徽省阜阳一带)赴处州(今浙江丽水一带)途中经扬州(农历四月是扬州红药的盛花期),此词正是写于此时。词人宣和三年(1121)四月尚在扬州,五月前就已经逝世,所以此词很可能是他所作的最后一首词。

最新古诗查询

更多古诗

联系我们

不良信息举报 邮箱 mobile 鄂ICP备2022019829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6383号